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新闻

文字: | |

集美:人文荟萃 挖掘底蕴提升城市品质

时间:2017-10-18 阅读人数:

 集美坚持个性,强化自身优势不断补齐短板,发展成就喜人
 
 

  以前是集美人搬到岛内住,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岛内人、外地人到集美安家落户。无论从实际的发展来考量,还是在人们的认知当中,集美的变化都堪称巨大。五年来,这座有颜值、有底蕴、有实力的岛外新城以优质的宜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新城崛起、交通发展、生态改善、人文特色彰显——美丽的集美进一步“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并且正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短板,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见证者/张军民

  张军民:原籍甘肃兰州,现住集美街道,厦门理工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授

  速读

  彰显人文

  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集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嘉庚精神及闽南文化、侨乡文化等组成了集美独特的人文基因。近年来,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关键期的集美提出以“人文集美”作为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美丽厦门示范区的目标,充分利用集美特有的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人文彰显、创新发展、生态优美、幸福和谐的宜居新城。

  这里的“诗情画意”

    让她如鱼得水

  2013年,张军民作为厦门市引进的高级人才,从兰州举家来到集美,任教于厦门理工学院数字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四年来,她在教学与科研之外,还在这里找到了一片“诗情画意”——在人文如诗的集美,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艺界人士一起歌咏厦门、颂扬集美。在她眼里,集美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刚来到集美,在大西北长大的张军民就被这里的茵茵绿草和婆娑树影给俘获了芳心。最让张军民振奋的是,近年来尤其是“莫兰蒂”台风后,集美大力打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品位的城市绿化景观,绿植、花毯、乔木等在阳光下、海风中摇曳生姿,嘉庚故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在张军民的印象中,在2013年,集美新城建设还只是初具规模,而如今,一排排嘉庚建筑群连片成势,每当夜幕降临,几栋高楼换上灯光“晚礼服”,隔着杏林湾,与集美学村遥相呼应。“嘉庚剧院为居民提供精彩的剧目,诚毅科技探索中心成为儿童的科技乐园,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张军民眼里,集美新城的建设带有深刻的人文集美印记。

  最让张军民醉心的,也正是这一抹人文之美。四年来,张军民亲眼见证了全区数十个协会、社团和书院相继成立,居民、学生、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不断深化集美的人文特质。在这片人文沃土上,张军民“如鱼得水”一展才华,与她的爱人余烬诗人、其他文艺界人士及学生一起用诗歌赞美生活、颂扬集美。四年来,她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人文集美的建设中。

 

  见证者/陈小芹

  陈小芹:原籍漳州长泰,现住在杏林街道,厦门恒瑞兴进出口有限公司员工

  速读

  吸引人才

  为深入实施福建省人才强区试点工作,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集聚,近年来,集美区实施“聚贤集美”计划,推动“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和《厦门市集美区企业人才房租补贴办法》的贯彻落实,强力升级安居保障计划,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人力资源供给,助力辖区企业引才、育才、留才,为人文集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公寓

    让大家舍不得走了

  厦门会晤期间,包括集美新城、杏林湾等在内的“灯光似海 夜色如画”的极美夜景,通过央视航拍惊艳了全世界。每当有老家的亲朋问起,陈小芹都能骄傲地说,自己就住在这片灿若星河的夜色中——去年年初,她通过集美区“筑巢引凤”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入住位于集美新城的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人才公寓,“新家”不仅环境宜人、配套完善,晚上放眼也尽是美的享受。

  近日,在陈小芹的邀请下,记者得以一睹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人才公寓的“芳容”:内部采用时下流行的北欧风装修,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装下阳台、卫生间、床、沙发、茶几、衣柜、餐桌、冰箱等之后,仍显得宽敞明亮;每一层有20多户,配有6部电梯,电梯与正规商品房小区一样,需要刷卡才能按楼层,环境十分安全。

  住在集美新城的“核心区”,所有配套都是最领先的。人才公寓配备的不仅是便利的生活设施,还有养眼的新城建筑和园博苑风光,下班回来看着嘉庚建筑亮起来、高楼穿上“灯光晚装”,陈小芹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最让她醉心的是,周末和朋友一起逛园博苑,再骑单车从新城沿着集美湖到集美万达,好不惬意。

  陈小芹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的补贴和公司的支持,她所居住的这套公寓租金低于市场价。“政府为企业人才提供住房福利,大家都舍不得走了。”陈小芹在公司从事人力工作,这两年感受到人才流出少了,好政策让企业留得住人。

  从2007年来厦至今,陈小芹在集美已经待了整整十年。亲眼看着集美新城从无到有,她对集美的发展抱有越来越多的期待。她说,随着地铁开通,集美新城的入住率将大大提高,希望能够引进一个大型超市,满足居民们的买菜需求。

   见证者/王雅散

  王雅散:原籍翔安,现居住在侨英街道,厦门领智信息有限公司员工

  速读

  基础升级

  随着地铁1号线开通体验式运行,占据了1号线沿线站点半壁江山的集美也即将跨入“地铁时代”,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交通大动脉的打通,给集美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等输入了大量的营养,城市空间布局及经济、人口发展的联动效益也正在释放显现。城市发展释放出巨大红利,为民生注入强劲的动力。

   生活幸福指数

    日益攀升

  从2002年成为一名嘉庚弟子,2012年定居集美,至今王雅散已在集美生活了15年。可以说,她过去五年的生活点滴变化,勾勒起集美基础设施发展的轨迹图。

  “2012年我刚搬进新家——嘉庚体育馆后面的一个小区时,上下班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进出岛也不方便,虽然有BRT,但也十分拥挤。”但近几年来这一情况大有改善,王雅散乐呵呵地说,随着集美公交线路的增加,经过家门口的线路越来越多,BRT的拥挤程度也有所缓解,出行不再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她还期待,随着地铁1号线的正式开通和在规划的地铁6号线建设,未来集美交通将会有更大的“提速”。

  交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王雅散的印象里,五年前,家附近只有一家像样的超市,而现在有了新华都、美岁天地等大型购物商场。“走出家门就走进了一个商圈,购物、健身、看电影等生活基本需求基本上都能在两公里内解决。”基础配套的加强,让王雅散的生活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教育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前几年,王雅散还在发愁,随着房屋入住率的提高,片区的学位资源日趋紧张,可能会影响到将来孩子上学。不过,去年政府的一个举动打消了她的疑虑:家附近新建了一所小学——美山小学,意味着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而作为从集美学村走出的学子,王雅散对集美的教育向来信心满满:“这里是著名的文教区,嘉庚先生一手打造出包含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庞大学村,近年来又有华侨大学、理工学院、工学院等高校落户于此,孩子从小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气息里,让人放心。”

  【数说这五年】

  2012年到2016年,集美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8%以上。

  28所

  新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28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5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4110个,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

  1.3亿元

  投资1.3亿元提升改造安置房小区公共配套,办理安置房个人产权证1472套。

  34个

  新增灌口风景湖等34个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国家和省、市绿化考评标准。

  【记者手记】

  宜居在集美

  在旁观者的眼中,无论是百年前的学村还是今日的岛外新城,集美总带着一股“书卷气”,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是集美最醒目的城市特质。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集美坚持住了自己的个性,以“人文集美”作为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强化自己优势的同时,也不断补齐短板,无论是教育、医疗、生态还是城市管理水平,都取得令人欣慰的进步。

  引入知名医学高校运营管理集美新城医院、确保每个镇街至少有3所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2万套保障性住房……两个多月前,一份“民生大礼包”在集美正式发放。这个“民生大礼包”围绕百姓需求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交通、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出台了“补短板”的具体措施,相关项目总投资达716亿元以上,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惠及民生,也将再次刷新人文集美的软硬件环境和城市品质。

  要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离不开具体而扎实的工作。这份“民生大礼包”中,有家长们最关心的公办幼儿园上学难问题。相关文件指出,集美将实施学前教育“工程包”,落实配套幼儿园与城镇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政策。到2020年,建设幼儿园项目18个,新增幼儿园学位6210个,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98%以上。确保每个镇(街)至少有3所公办幼儿园,同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高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补助标准。

  集美也将加快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集美新城医院项目,升级新城配套。集美还将以公共交通优先的思路发展交通, 新建公交枢纽、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以及充电桩等。围绕集美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完善,一系列措施也正在实施,如治理河流、加快保障房建设等,可以预见,明天的集美,将更有宜居魅力。

  本版文/

  本报记者 林桂桢 应洁

  本版图/

  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来源:厦门日报)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